当前位置: 首页 / 政务公开 / 永平要闻

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会“找事做”

  • 永平县人民政府
  • 发布时间:2020年07月14日
  • 来源:永平之声
  • 【字体: 大  中 
  • 【打印文本】

据说北宋有个宰相,叫王珪,此人被称为“三旨宰相”,他为何会得此“殊荣”呢?原因就是这个王丞相身居相位16年,位高权重,然而在他当宰相的16年里,只做了3件事情,即:“取圣旨”、“领圣旨”、“得圣旨”,一生碌碌无为,毫无建树,故被人笑称为“三旨宰相”。

其实,在我们笑这位“三旨宰相”的同时,对照现实,我们会发现,少数党员干部与这位“三旨宰相”颇为神似,存在三种情况,一种是“等事做”,只图做官、不想干事,不主动、不积极,凡事慢半拍,得过且过,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;另外一种是“见事躲”,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,见到问题绕道走,遇到难题躲着跑,缺乏迎难而上、勇于担当的勇气和底气;再有一种是“推着走”,在做事的过程中,不思考,只会墨守成规,循规蹈矩,不主动,不喊不动、不推不走,甚至推也不走。这三种人,说到底,并非没有能力,而是缺乏最起码的责任和担当,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,打自己的“小算盘”“小九九”,太过于爱惜自己的羽毛,能混一天就算一天,不把自己的职业作为为国家奉献青春汗水的平台。

都说为官避事平生耻,作为一名党员干部,从入党的那天开始,就要学会责任和担当,绝不能做“等事做”、“见事躲”“推着走”的“三旨干部”,要懂得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,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。记得进藏干部李狄三曾说过:“什么是共产党员,共产党员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向党要一副担子挑在身上。”李狄三的话很朴实,但却给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指明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宗旨,就是要敢于担当和负责。要学会“找事做”。

要有“找事做”的意识

俗话说:“事找人,没事做;人找事,都是活。”这句话说的就是没事做并不是真的无事可做,可以高枕无忧,往往很多问题就潜伏和隐藏在“没事做”下面,有可能是我们精神倦怠,视而不见,或者是能力所限,发现不了。但只要我们有“找事做”的意识,带着善于发现的眼睛,扑下身子去找事,才能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下查找不足、补齐短板,也才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。就像现在的脱贫攻坚工作,可能大家都觉得干了好多年了,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,群众都已经实现了“两不愁三保障”,实现了真正的脱贫,但只要我们拿出绣花功夫,再一遍一遍去过细,总还会发现很多问题和不足,而且我们的这些贫情也随时都处于动态,有的人可能已经高质量脱贫了,但突然家里有人得了大病,或是有孩子上了大学,或是遇到了天灾,这些都会让原本已经脱贫的农户重新陷入贫困。但如果我们觉得脱贫了就不去“找事做”,就不去“回头看”,那么这些人遇到的问题就会被我们所忽略。

要有“找事做”的方法

“找事做”不是无中生有,“找事做”也不是另搞一套。当然更不能显示所谓政绩,而去标新立异的“创新”,那样只会既脱离实际错失发展机遇,又劳民伤财,留下让后人买单的烂摊子。所以,“找事做”一定要讲究方法,要尊重前人所做的一切,要本着客观公正的角度出发,接好接力棒,跑好接力赛,发扬钉钉子精神,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,在继承前任好的工作思路、经验做法的基础上,让工作有新起点、新突破,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。就像一个地方城市的建设,每个人的理念不一样,我们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可能会为了显示自己所谓的与众不同,把前任领导城市建设的成果全部推翻,投入大量的资金,把房屋推到重建,把沟渠挖开重打,最后的结果呢,老百姓没有一天安生,到处通行受阻,资金投入了,老百姓的心却凉了。所以,我们“找事做”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,一定要注重与之前工作的衔接性,不能想当然,更不能为了显示一种不通过而另起炉灶。

要有“找事做”的能力

事实上,对于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,找事做更多的是一种能力、一股冲劲、一样胆魄。而那些今天热乎这个、明天忙乎那个,看似很用心,可遇到矛盾和困难时就躲得远远的,俨然一副“滑吏”作派,最终只会一事无成。就如我们要在一个地方发展一种产业,首先你必须得搞清楚发展这种产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,要看这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包括土壤、空气、水质等,还要看这个地方的百姓有没有发展这种产业的兴趣和积极性,只有在分析充分的基础上,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,克服重重困难,最终才能实现发展。所以,“找事做”不是简简单单有想法就行,必须要有那股韧劲,还要有做成事的能力和本领。

勇立潮头,实干最风流。事业的成功永远是等不来,也想不来的,“找事做”就是一种实干,体现的是时不我待、迎难而上、勇于负重的精气神,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,只有更多敢于“找事做”的干部挺身而出,攻坚克难,善做善成,群众的日子才会越过越好。


作者: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