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 2023-03-02
永平县位于大理州西部、澜沧江东岸,是大理州的“西大门”。县城驻地博南镇,东距大理市89公里,西距保山市76公里。永平自古就是云南腹地通往保山、怒江、德宏等地的交通咽喉和通往缅甸、印度等南亚国家的交通要冲,古有博南古道,近有支持滇西抗战的滇缅公路(史迪威公路),今有320国道、杭瑞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大瑞铁路穿境而过。全县国土面积2884平方公里,93.8%属山区。全县辖4乡3镇,有72个村委会和3个社区居委会。
(一)历史沿革。早在3700—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就有先民在永平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,留下了“新光遗址”。公元前永平属哀牢国。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(公元69年)置县,称博南,隶永昌郡,系以境内名山博南山而命名。东晋永和中(公元345—355年),为纪念东汉明帝永平年间置县的历史,改称永平县。唐贞元十年(公元794年),改置胜乡郡,属南诏,隶属永昌节度。宋代大理国时期,仍称胜乡郡,隶永昌府管辖。公元1257年,改胜乡郡为永平千户所。公元1274年,因人地平和,且又隶归永昌管辖,改称永平县并沿用至今,寓有“永远安定太平”之意。历史名人徐霞客、杨升庵,近代名人徐悲鸿、李根源、埃德加·斯诺都曾经行住永平,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。描写永平的兰沧歌“汉德广,开不宾;度博南,越兰津;渡澜沧,为他人”收入《水经注》,是云南最早的歌谣。1949年12月,永平由保山划归大理。1958年10月,云龙、永平两县合并,称永平县。1961年3月,又恢复永平、云龙两县原建置至今。
(二)地形地貌。永平县地处云岭山脉分支博南山和云台山之间,地势西北高,东南低,境内山峦重叠,河谷纵横,海拔差异较大,高山、河谷、坝子纵横交错。境内最高海拔点2933米(北斗乡双河村青神龙山),最低海拔点1130米(水泄乡瓦厂村渔坝平坦),海拔高差1803米,县城海拔1620米。银江河为县内主要河流,由西北向东南纵贯县境,最后注入澜沧江。过境河流有澜沧江、顺濞河。顺濞河之西、银江河之东是云台山,银江河之西、澜沧江之东是博南山,形成三河(江)夹两山的独特地形。
(三)气候气象。永平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因地形地貌复杂多样,海拔高低差异大,立体气候较为明显,按垂直气候可分为南亚热带、中亚热带、北亚热带、暖温带、温带、寒温带六个气候带,又有“一山分四季,隔里不同天”之说。
(四)自然资源。永平自然资源丰富,已发现矿产种类有27种,其中金属矿15种,非金属矿12种,已开采的矿产有金、银、铜、铁、铅、硫砷、汞、水晶石、煤、磷、高岭土、石灰石等20余种(其中以铜、铁的储量最多)。有林地面积303万亩,活立木蓄积1220.82万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72.88%,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。有核桃生产基地158.7万亩、高山生态茶基地5万亩、中药材基地3万亩,是省政府命名的第一批“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”。有药用植物资源重楼、天麻、杜仲、黄柏等439种。全县水资源总量10.08亿立方米,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3.96万千瓦。
(五)旅游名胜。永平自然风光秀丽,历史文化厚重。博南古道在境内绵亘100多公里,沿途文物古迹众多、庙宇庵堂林立,至今仍有兰津古渡、霁虹桥、江顶寺门楼、凤鸣桥、永国寺、杉阳西山寺、曲硐清真寺、万松庵等遗址遗迹,以及曲硐、花桥、杉阳等历史文化名镇、名村。养生休闲胜地“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”有原始森林20万亩、各类珍稀动植物1000余种,被誉为“滇西地区物种基因库”,园内有被誉为“滇西名胜”的金光寺,有第四冰期“活化石”滇藏木兰,有面积达2万亩、数量逾300余万株的“云南山茶谷”。
(六)风物特产。永平县境内有泡核桃、生态茶、白木瓜、松茸、黑木耳、白大蒜、缅桂等土特产品和特色花卉,素有“缅桂之乡”“白木瓜之乡”“白皮大蒜之乡”“木莲之乡”“美食之乡”“中国核桃之乡”等美誉。永平腊鹅、牛干巴、泡大蒜、泡辣椒等名优特产畅销各地,曲硐回族清真美食享誉滇西,永平黄焖鸡更有“滇西一只鸡”“滇西名菜头牌”“鸡中第一味”的盛誉。
(七)民风民俗。永平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,汉族、彝族、回族、白族、傈僳族、苗族6个民族为世居民族。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马帮文化、边屯文化融合,形成了独特艺术魅力的服饰、建筑、习俗、歌舞、技艺。境内各民族源远流长的民间舞蹈、情真意切的山歌民谣、自娱自乐的民间音乐、世代口传的民间故事,无不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蕴,充满着浓郁的古道特色。
【永平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】
一、综合
初步核算,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(GDP)754481万元,比上年增长4.8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增加值274004万元,增长4.9%;第二产业增加值171473万元,增长11.7%;第三产业增加值309004万元,增长1.6%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7.8:20.9:41.3调整为:36.3:22.7:41.0。
2022年,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26426万元,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为56.5%,增速为4.3%。其中,第一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04969万元,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40464万元,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80993万元,分别占全县本产业增加值的38.3%、81.9%和58.6%。
图1 2018-2022年永平县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
图2 22022年永平县三大产业数值图
二、农业
2022年,全县农业总产值432807万元,可比增速达5.6%。其中:种植业产值273742万元,林业产值21252万元,牧业产值125687万元,渔业产值1168万元。
表1 2022年永平县粮食生产情况
指标名称 |
单位 |
本年 |
同比±% |
一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 |
公顷 |
24867 |
0.8 |
其中:夏收粮食播种面积 |
公顷 |
8780 |
0.2 |
二、全年粮食产量 |
吨 |
113530 |
0.9 |
其中:夏收粮食产量 |
吨 |
25945 |
0.4 |
表2 2022年永平县经济作物生产情况
指标名称 |
单位 |
本年 |
同比±% |
一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|
亩 |
110717 |
10.4 |
其中:油菜籽 |
亩 |
10100 |
0.5 |
烤烟 |
亩 |
38500 |
1.3 |
中草药材 |
亩 |
28152 |
26.2 |
蔬菜及食用菌 |
亩 |
23632 |
2.3 |
二、经济作物产量 |
— |
|
|
其中:油菜籽 |
百公斤 |
19210 |
-6.5 |
烤烟 |
百公斤 |
51500 |
2.0 |
中草药材 |
百公斤 |
31030 |
33.2 |
蔬菜及食用菌 |
百公斤 |
326200 |
持平 |
表3 2022年永平县茶叶、水果及食用坚果生产情况
指标名称 |
单位 |
本年 |
同比±% |
茶叶产量 |
百公斤 |
26000 |
7.1 |
园林水果产量 |
百公斤 |
44180.5 |
4.9 |
核桃产量(湿果) |
百公斤 |
3052000 |
30.5 |
年末实有茶园面积 |
亩 |
65625 |
2.8 |
其中本年采摘面积 |
亩 |
53403 |
1.1 |
年末实有果园面积 |
亩 |
15515 |
4.6 |
表4 2022年永平县主要畜禽生产情况
指标名称 |
单位 |
本年 |
同比±% |
一、畜禽存栏 |
— |
|
|
猪 |
头 |
237600 |
0.3 |
牛 |
头 |
78500 |
0.1 |
羊 |
只 |
142667 |
7.2 |
活家禽 |
只 |
1056298 |
9.0 |
二、畜禽出栏 |
— |
|
|
猪 |
头 |
321570 |
9.9 |
牛 |
头 |
36378 |
1.9 |
羊 |
只 |
177198 |
35.7 |
活家禽 |
只 |
1049860 |
3.7 |
三、畜禽产品产量 |
— |
|
|
猪肉 |
吨 |
31423 |
16.6 |
牛肉 |
吨 |
4482 |
0.9 |
羊肉 |
吨 |
2755 |
31.9 |
禽肉 |
吨 |
1904 |
-2.2 |
禽蛋 |
吨 |
757 |
4.7 |
其中:鸡蛋 |
吨 |
729 |
3.7 |
三、工业
2022年,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07735万元,按可比价计算,比上年下降0.5 %,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214.8万元,按可比价计算,下降0.6 %。在规模以上工业中,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6 %;制造业增加值下降16.4 %;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8.8 %。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1331万元,同比下降4.6 %,实现利润总额14979.4万元,同比下降19.6%。利税总额 22334.5万元,同比下22.1 %。
图3 2018-2022年永平县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
表二2022年永平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
产品名称 |
单位 |
产量 |
同比(±)% |
商品混凝土 |
万立方米 |
1.23 |
-11 |
铜金属含量 |
吨 |
2108 |
27.5 |
水泥 |
万吨 |
102.94 |
-40.6 |
三、固定资产投资建筑领域
1、固投:2022年,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(含房地产投资)完成668517万元,比上年增长81.0%。其中: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3469万元,比上年增长107.0%。
图4 2018-2022年永平县规模以上固定投资增长速度
分产业投资完成情况为:第一产业投资完成59522万元,比上年增长246.1%;第二产业投资完成60898万元,比上年增长155.2%;第三产业投资完成548097万元,比上年增长67.0%。
主要行业投资完成情况为:农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46.1%。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55.2%。其中,能源工业投资完成比上年增长448.5%;能源以外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0.7%。交通投资比上年增长200.0%。水利投资比上年下降19.0%。教育行业投资比上年下降59.0%。生态保护投资比上年下降52.5%。卫生投资比上年下降34.0%。旅游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94.4%。数字经济投资比上年增长676.5%。
2022年,全县房地产投资完成15048万元,比上年下降71.9 %。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70647平方米,比上年下降29.2%。
2、建筑业: 2022年,全县具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12个。全年完成产值526575千元,比上年增长33.8%。
五、贸易
2022年,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32214.7万元,比上年增长5.3%,其中限额以上零售总额完成22051.3万元,同比增长29.8%。按销售单位所在地统计:城镇完成141418.8万元,同比增长5.2%,乡村完成90795.9万元,同比增长5.6%;按消费形态统计:餐饮收入完成25079.2万元,同比增长8.8%,商品零售完成207135.5万元,同比增长4.9%。
图5 2018-2022年永平县社会消费零售品总额及其增长速度
六、交通运输和邮电
2022年,全县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6998万元,增长6.2%。
表三 2022年永平县交通运输主要指标完成情况
指标 |
单位 |
2022年 |
同比(±)% |
客运量 |
万人 |
67 |
-15.19 |
客运周转量 |
万人公里 |
5931 |
-16.35 |
货运量 |
万吨 |
543 |
13.6 |
货运周转量 |
万吨公里 |
58193 |
19.17 |
2022年邮政业务总量2139.18万元,增长6.08%。定销报纸1725726份,杂志48564份,邮政快件112842件。
七、财政税收和金融保险
2022年,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43352万元,同比增加1.34%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2516万元,同比增长5.6%,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 191086万元,同比增长6.0%,其中:教育支出34873万元,同比增长10.77%;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026万元,同比增长4.72%;卫生健康支出24740万元,同比增长1.73%;农林水事务支出35071万元,同比增长 7.06%。
2022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61729万元,比上年增长13.33%,其中:住户存款余额481287万元,增长13.39%;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49150万元,比上年增长11.4 %。
八、教育、文化、卫生、体育
2022年,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51所,其中:完全中学2所,初级中学6所,高级中学1所,职业中学1所,九年制学校3所,小学45所,教学点23个,幼儿园70所。在校学生28839人,其中:高中2979人,初中6586人,职业中学850人,小学12902人,幼儿园5522人。
全县共有教职工2537人,其中:公办1919人,有专任教师2029人,其中:初中530人,高中203人,职业中学45人,小学987人,幼儿园257人,进修学校7人。
小学阶段学龄人口总数12902人,小学毛入学率105.47%,初中阶段学龄人口总数6586人,毛入学率102.09%。小学毕业升学率100%,初中毕业升学率101.2%。
2022年全县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,藏书总量98691册;文化馆1个,体育场馆1个。全县有广播电台1座,广播发射机3台。广播、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%。
2022年末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98个,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1303张(含村卫生室),卫生技术人员1197人(含村卫生室人员)。
九、安全生产
2022年全县实际共发生事故1382起,死亡6人,受伤304人,直接经济损失569.5457万元。分行业情况分别是:道路交通事故1349起,死亡6人,受伤304人,经济损失525万元;消防火灾事故33起,死亡0人,受伤0人,直接经济损失44.5457万元;工贸行业发生安全生产事故0起,死亡0人,直接经济损失0万元;非煤矿山方面,发生生产安全事故0起,死亡0人,煤矿、危险化学品等其他行业领域发生生产性死亡事故0起,死亡0人,受伤0人,直接经济损失0万元。
十、人口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
2022年末,全县户籍总人口18.42万人,其中:男9.36万人,女9.05万人;少数民族8.26万人,占总人口的44.8%,其中:彝族5.27万人,回族1.46万人,白族0.73万人,傈僳族0.40万人,苗族0.25万人。
2022年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完成入40733元,比上年增长2.7%;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4414元,增长6.5%。
2022年末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4973人,其中: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729人,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2244人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0513人,生育保险参保人数7630人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184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.09%。
2022年全县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72745人,其中: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008人,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61737人。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居民304人,保障支出161.86万元,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居民7629人,保障支出2715.62万元。城乡特困人员867人,其中:城镇特困人员29人。